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名师风采 正文

吴晟:怎一个“爱”字了得---首届教学名师实录(2)

作者:时间:2006-09-05点击数:

作为一位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师,吴晟教授在中国诗学与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方面有了显著的成果:在国内重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上发表过80万字的论文,出版和主编过几本专著,获得过省、市级社科奖多项。他担任了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还兼任广东省文学学会、广东省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广州市语言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等职。这些学术成果与地位表明,他已成了著名的专家学者。然而当记者向吴教授提起这些时,他显得很谦虚,他认为教师是他的本职,他更应该做好教师这份本职工作。

“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我的心得是一个‘爱’字:爱学校,爱学生,爱专业。”他一字一板地说。

爱学校 分担压力

吴教授认为,无论个人本事有多大,他的命运与学校是血肉相连、休戚与共的。只有学校发展了,上了层次,才有个人的学术与经济地位。因此,一名教师,只有在学校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坚守岗位,为学校分担压力,同舟共济,才能体现你对学校的责任。吴教授因家庭的压力,曾一度提出换一个工作环境,但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诚心挽留下,他被深深地感动了,终于放弃了调离的念头,决定留下来与大家同舟共济。正值学校全力以赴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他所在的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作为学校申报的五个支撑学科之一,有大量的申报、准备工作要做。作为负责全院研究生和科研工作的副院长,他配合学科带头人很快地投入了紧张而繁重的申报工作之中。为整理材料、填写各种表格、核实有关数据,他与学院申博小组的成员,同心协力,反复讨论,数易其稿,牺牲了多个双休日,还经常加班加点,乃至通宵达旦。有时因长时间耗在电脑上,他腰酸背痛,两眼红肿流泪,还有恶心反应。但他毫不松懈,调息休整后,又继续工作,直至学校申博成功。当记者问起他的感受时,他说:“在学校申博工作中,虽然个人的力量极其微薄,但看到学校的学科建设上了一个层次,其中一份自己的汗水,一种荣誉感从内心油然而生。”又如,广州大学整体搬迁到大学城,不仅上班远、耗时间,还增加了工作成本。有些同行朋友热心地动员他换个工作环境,他婉言拒绝了。他想,他所在中国古代文学学科,通过几年的努力,经营得可以向博士点冲刺,如果在此时“逃跑”,那么曾经付出的努力将前功尽弃----它将不仅削弱了我校中国古代文学的有生力量,也将造成军心动摇。因此在这一节骨眼上,坚守阵地,守望来之不易的学科建设成果,就是与学校休戚与共,就是对学校的一种责任。

爱学生 重在教育

吴教授对大学的教学有他执着的看法,他时常教育学生:当今大学越来越强调发展应用性学科,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但它不意味基础理论学科的削弱或委缩。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素质教育。基础理论学科同样包含了应用性知识。只要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就不必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就能迎接时代的挑战!如果同学们指望所学的知识,一走向社会就能“立竿见影”,那么不如选择报考职业学校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诸如烹饪、美容、服装设计等。因此,我们不要菲薄自己选择的专业落伍,也不要埋怨社会竞争的残酷,只有一门心思刻苦读书,将来总有用武之地。他常举社会上或本校一些很有成就的学者为例,说他们本科所学业不一定是现在的成就突出的专业,如现代作家鲁迅、当代著名作家王晓波,原来学的分别是医科和工科。“天道酬勤”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先苦后甜”是成功人士的共同经验。

吴晟认为,作为一名专业课教师,仅是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应该尽可能地结合本专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好学生,这也是爱的表现。多年来,他在课堂上实践他的这一原则。如在他传授的《经典导读:中国古典诗歌》等课程中,所选的都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体现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春望》、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伶仃洋》等,这些经历了时间洗礼光芒犹存的作品,不但有着艺术美,更重要的是它们中所蕴含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吴教授不但给学生认真讲解,而且布置作业让学生分析,使他们真正领会其中的精神。他对学生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什么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精神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今天我们仍要继承这一精神,你们毕业后有的人可能出国,但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千万不要忘记我们这个国家,因为这是你们的根。

对比吴晟他们这一代,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在比较好的条件下长大,是在“蜜糖里泡大的”,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较薄弱,自信心比较低。一名优秀的教师面对这一现实,就要在自己的教学中关注并改变学生的这些弱点。吴晟年轻时下乡插队务农五年,做过艰苦的农活,当过代课教师和公社的宣传员,在精神与肉体上都受过许多磨难。但他不把这些当作包袱,而是当作人生美好的经历,宝贵的财富。他常常给学生特别是一些情绪低落、自卑软弱的学生讲述自己那段艰难的历史,用自己在艰苦条件下如何坚持学习、战胜困难的奋斗经历启发他们,使他们振作起来,砺志奋斗。这种父爱式的教育,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学生们觉得,老师今日的专家学者地位,是经过艰苦奋斗换来的,他们现在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要比老师当年好得多,相信通过奋斗,也可以达到或超过老师今日的高度。在吴老师的启发下,有不少学生重新建立了自信。

吴晟爱学生还表现在一个“帮”字上,他喜欢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困难。身为学院副院长,他每年还指导学生做课题和做论文。他的指导很具体,不但帮学生理顺思路和定出实现这些思路的做法和措施,帮他们找资料、上网查资料,甚至自己主持的一些课题也安排指导学生来参与;自己收集的一些资料,也拿出来给学生使用。学生们阅历少,连买什么书心中也没有谱,吴教授便给他们开出书单,还经常利用星期天,带着这些学生到北京路的书店买书。学生们说,跟着老师穿梭在书海中,品赏和汲取人类知识的精华,很有孔子所说的“从游”的味道。吴教授说,抚着学生的肩膀,走在大街上,走进书店里,他觉得有一种带着儿女上街的幸福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指导学生的论文,大多获得优秀成绩。去年,他指导梁世全、梁树彬两名学生做的科研课题《广州市商业步行街的历史文化调研》获得第八届广东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作“挑战杯”竞赛一等奖。

提到对学生的爱,吴教授说,关爱每一个学生,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天职。尽管学生的基础和悟性有差异,但只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就可能发掘他们的潜力,发现他们的亮点,把他们锻造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材。教学相长,教师的成长、成熟和进步,不仅在教学中实现,其成就感也从学生的肯定中体现出来。

爱专业 成果突出

除了教学,吴晟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诗学与中国古代戏剧史研究。他对专业的专注程度可以说得是如痴如迷,读古籍是他每天必须做的事,就像吃饭一般。如他为了完成《明代笔记中的戏曲史料》的辑注,他差不多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几乎连续作战,每天都工作至深夜三点。对此他对记者打趣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体重骤减了10公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每当提起古典文学,他就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从《诗三百》一直说到《红楼梦》,从诸子一直数到桐城派,并指出各个时期名家名著的特点,可见中国古典文学于他已烂熟于心,成为他生命中的不可分隔的部分。近年来,他的研究有了突出的成果,出版了《黄庭坚诗歌创作论》、《中国意象诗探索》、《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台湾现代诗解》等专著,共计百万字;主编了《视角与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新论》一书;还在《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重要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共计近80万字。其中专著和论文获省市级奖多项。同时,他还主持了广州市教育局社科项目“元明清文学分体研究”。目前在研项目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会项目“明代笔记史料中的戏曲资料汇编”、广东省社科理论规划项目“中国古代诗歌与戏剧互为体用研究”、广州市社科理论规划项目“明代民间戏曲文化研究”。

吴教授认为,他研究的虽然不是热门科学,但这是人文科学中的基础性工作,是社会科学中不能或缺的,“板凳”虽然“冷”,但他心甘情愿坐下去,因为他热爱自己的专业。

怎一个“爱”字了得呵!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高良铨 编辑:朱玉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