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子风采 正文

【学子风采】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作者:时间:2017-10-23点击数:

青年人以天下为己任,青春热血献祖国。广大学子用自己的行动为国家奉献青春和热血,步履不停,到祖国有需要的地方去。暑假期间,我校有91支社会实践队伍前往全国各地支援,应征入伍的人数也是首次破百,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建设祖国的学子更是不计其数。走向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贫困边远地区生活与工作的感受如何?又是什么让他们燃起了选择艰苦工作岗位的决心?

赴藏支教 播种希望

赴藏支教,成立“小龙山区儿童公益项目”,帮助藏民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销售虫草,陈丽君用九个月的时间,赢得了藏区人民的喜爱和感谢。我校校友陈丽君,14年毕业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毕业后的她没有着急着找工作,而是一直怀揣着为有祖国需要的地方奉献的梦想,在一次骑行过程中,遇到了和她有着一致目标的汤倩龙。在汤倩龙的邀请下,二人于2015年共赴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东乡果麦教学点。

经过6500公里的长途跋涉,56小时的火车硬卧,搭乘了11部便车,陈丽君二人花费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到达了支教的村落。在支教的这段日子里,孩子们的淳朴善良,藏民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都深深触动了她。加上当地教师资源的短缺,藏民们医疗意识及教育意识的缺失,让她决心身体力行改变藏民们的生活。

藏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销售虫草,由于理财意识薄弱,藏族男人往往在前往县城卖掉全家一个月辛苦挖出的虫草后,就会在县城把钱花光再回到村子。而且通往县城的路途艰险漫长,几个孩子的父亲在骑摩托前往县城的路上丧命。为了改善学生的生活,把现状看在眼里的陈丽君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她的实践成果,就是“小龙山区儿童公益项目”。这个项目通过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学生家的虫草,增加学生收入,同时让需要虫草的消费者购买到野生无添加的虫草,并且每卖出一克虫草,就有五元捐给山区的儿童,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个项目本身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我们希望有尊严地扶贫,也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努力,让山区儿童减少一个悲剧的产生”,陈丽君解释道。

资金问题是创业初期遇到的一大难题,收购虫草需要大量资金,所幸,这个项目得到了我校创新创业学院的老师以及自己亲人们的支持。目前,此项目的新浪微博粉丝有3000余人,正在计划用项目募得的资金,被用于给当地单亲家庭的孩子提供生活补贴,为失明的孩子治疗。

当地人的医疗意识极为薄弱,在果麦教学点,他们认识了近乎失明的四岁的女孩嘎嘎。陈丽君在网上查询以后,猜测她可能得了白内障,于是经常到嘎嘎家说服她的家人带她到昌都市看病。然而,家人坚持认为只要请“活佛念经”,嘎嘎就能痊愈。劝服她的家人后,诊断结果是眼角膜白斑,需要到成都换眼角膜,但她的家人对藏区外的世界感到恐惧,最终他们只能“无功而返”。这件事让陈丽君认识到,西藏医疗条件落后,村民的意识更加落后,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她还跟记者分享了一些孩子们说的让她印象深刻的话,她回忆道,有个调皮的学生对她说,他希望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好人。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满脸憧憬地向她说出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老师。这让陈丽君深受触动,“支教带去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梦”。

截至去年6月初,项目招募到16位支教老师,招募来的支教老师来自甘肃、四川、云南、广东等地,募得5万元作为支教老师补贴,今年的支教老师招募也正在进行。

陈丽君表示,她最大的愿望是今后可以通过自己的项目,为山区的孩子招募更多的支教老师,让更多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走出大山,学有所成后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当被问及是什么让她坚持留在西藏支教,并在离开西藏后仍继续把这份爱延续下去,陈丽君笑道,“是孩子们的笑声”。

坚守初心 服务西部

何泳香是我校生物工程专业17届的学生,如今正在广西参与西部计划。回想起前往广西支援的初衷,何泳香表示,一方面自己正年轻,希望能够多踏足祖国的美好河山,体验西部的民风民俗,增长见闻,另一方面,自己满怀一腔热血,希望把自己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带到有需要的地方去。

出发前,何泳香已对未来一年的生活充满期待,积极地制定了许多计划,希望能为当地的孩子出一分力。到达广西后,她被分配到民族宗教事务局进行无密级文件整理及材料撰写,由于当地人说的都是桂柳话,有些还夹杂着壮话,平日工作开会时也是用当地方言,语言成了她需要攻克的第一个难关。沟通的困难及生活上的不适应,加上繁琐又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内容,让她不免消沉,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参与西部计划的决定是否正确。

在当地生活了十余天后,何泳香渐渐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她发现,即使专业不对口,在大学里学到的计算机知识也能让她更有效率地处理日常工作,“既然来了,不管到哪个岗位,都应该把工作做好”。为了尽快适应当地方言,每一次她听到不懂的地方,就会积极提问。现在她已经可以听懂当地人的语言,也开始自己了解更多当地少数民族的情况,收集信息并着手写一份自己对于本部门工作改善的报告。“要坚持初心”,这是采访时何泳香一直强调的话,她表示,西部计划的生活会与想象中有落差,但只要紧记自己的初衷,积极对当地现状进行思考并与上级领导沟通,就可以助当地居民一臂之力,推动他们生活的改善与发展。

除去日常工作,何泳香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志愿活动上,她经常跟随妇联去村子里给留守儿童办活动送物资,对此她感慨颇深,“比起物资,西部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有人来陪他们玩,跟他们聊天,这样简单真诚的关怀。”思及此,何泳香便常常参与到志愿活动中,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现在的生活让何泳香感到充实,并且有目标、有动力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运用自己学到的技能和知识为当地居民做更多实事。

一身男儿血 满腔报国志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军歌嘹亮,英姿飒爽。我校体育学院13级的学生莫汝东和12级的李英广在大二时毅然踏上了应征入伍的道路。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敬爱的国家出一份力,同时他们也在铮铮军营中获得成长。

回想起自己萌生当兵念头时,刚上大学的莫汝东摆脱了高中紧张压抑的学习状态,曾一度懈怠。渐渐地,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及时调整状态,这时,应征入伍的通知跃入眼前。莫汝东开始不断了解国家征兵政策,怀抱着一腔热血,他开始想象着自己身着戎装的模样。“那时没有想太多,能当兵去保家卫国,一切困难都不是问题。”

“永远没有轻薄地表白却用博大诉说着耀眼的刚强”。李英广出身军人家庭,从小耳畔便是铿锵有力的军歌与说不完道不尽的部队故事,李英广的叔叔和爷爷都是军人,从小放置在柜子里的军帽,爷爷不离身的军装,孩提时的耳濡目染让李英广早已埋下当一名军人的理想。而让他坚定选择的契机,是2015年的一次历时两个多月的徒步,徒步游中,李英广用脚步感受祖国博大的土地,祖国山河的壮美让他为之震撼。这段旅途让李英广坚定了自己当兵的决心,美丽的山河值得他用青春和热血去守护。他感慨道:“一些东西这个阶段不去做,就会给自己永远留下遗憾。”

不见征戎儿,岂知关山苦。当兵的日子并不轻松,日复一日的枯燥训练,身在异乡的孤独,无一不考验着士兵的意志力。莫汝东在当兵期间,最难以忍受的是想家却回不得。为了对国家军队工作进行保密,每个士兵只能用着诺基亚的老年机,“两年没见过家人,按照规定给家里人打个电话,听一听父母的声音已是最大的慰藉。”尽管肉体上的磨练与精神上的考验,让莫汝东几经崩溃,但他却从来没有动摇过,“当兵是为了报效国家,来了就不能怕,不能一点挫折就逃避。”为了克服倦怠期,面对日复一日的训练,莫汝东开始积极调整心态,哪怕枯燥,莫汝东也都当做实战一样认真训练,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当兵是真的要上战场的,平时的刻苦训练,是为了实战时,能够灵活应对敌人,就能让自己少受点伤,也是对自己和国家负责的表现。”

回顾当兵的日子,李英广印象深刻的是初入部队时。新的部队环境,让李英广难以适应。“有时做错事难免要被班长批评,当时会特别想家,但回想起来,自己当兵不是来部队享福的。”想到自己入伍的初衷,李英广就都咬牙熬了下来。“每个人都会有负面的情绪,但部队是一个要讲纪律,讲党性,讲政治的地方。既然选择入伍,就要接受环境,坚守军人本色,去适应,去自律。”李英广回忆起令他感触很深的一幕。一次部队训练战术时,李英广和战友们在凹凸不平的路上爬得满手是血,“但是我们就没说放弃,再疼还是坚持在训练”。他感慨道以前在书本看到一些革命先烈在保卫国家中受伤流血的故事,当时情绪并没有多大的波动,可是当自己亲身经历感受过,那种为国效力的使命感和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血一直在流,我们都一直在奋斗,流汗流血不流泪,这就是我们的使命。自己选择的路,多辛苦都要走完,为了国家,再辛苦也值得!”

付出总是和收获成正比的。当问到当兵给他的最大的收获时,莫汝东认为主要是思想觉悟的提升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在部队里的历练,收获是坐在大学课堂里学不到的。”两年的军人生涯也让莫汝东找到人生的方向(国防教育),现在,已经退役归校的他,偶尔还会担任夏令营或学校的军训教官。“训练小朋友,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素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而李英广的部队生活则让他更懂得人生,也开阔了视野,做事更加细心,遇到困难也不再胆怯。现在,面对上级的要求,他不会再有最初的慌乱无措,反而能更加从容、出色地完成任务。而广大,即便他应征入伍,老师们仍一直坚持通过打电话或者微信,关心李英广在部队的生活。“尤其是特别感谢我们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孟玮婷,谢谢她在那段岁月给予我的温暖。报国的梦想总算实现了,这一段当兵的经历,值得我回味一生了。”

学自广大 成就家乡

若不是正逢一年开学季,李艳婷竟也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东莞市企石镇东山小学任教一年有余。看着操场上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她觉得这一切熟悉又陌生,时间过得那么快,当初还在一笔一划描红的小女孩,转眼间就成了黑板上写粉笔字的老师了。外出求学数年,奔波四方,李艳婷最终还是回到了这个哺育她的家乡。学成归来,她用行动回应了家乡人才需求的召唤,“我回来了,因为家乡需要我。”

李艳婷是我校201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硕士生,2016年她选择延迟毕业,准备教师招聘考试,并在已考取佛山南海教师的情况下,放弃机会选择再度参加考试,终于如愿以偿回到家乡东莞,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其实在求学期间我并没有想过回家乡工作,我想留在广州发展,大城市有很大的吸引力。”李艳婷笑了笑说。可她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实习竟让她改变了这个“理所当然”的想法。事情的契机发生在2016年3月,她赴往家乡东莞市企石镇东山小学——她的母校实习。短短数月,李艳婷仿佛将过往的人生又重走了一遍。那山,那水,那路,那处处印着儿时欢笑的地方,依然可见年少时的青涩。这一切让家乡散发出了她从未发觉的魅力。大城市虽繁华,却掩盖不了心中那份涌动的乡情,她迫切地想要回到家乡,回到这个生她育她的小镇,为这里的教育事业尽一己之力。

但心中回乡的想法,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李艳婷要离开求学多年的广州,放弃那里优渥的条件和丰厚的资源,回到这个无名小镇上来——环境欠发达、条件堪忧、待遇不高……“我的家人天天给我‘洗脑’让我留在广州,”李艳婷一度陷入苦恼和迷茫。李艳婷的情绪有些激动,“那时候,毕业论文、教师备考、家里的变故这三座大山压着我,有时晚上会失眠,也会情绪失控的痛哭,那时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她低下头,眉头纠结成一团。

但回家乡的心促使着她前进,对建设家乡的向往给予了她动力。李艳婷背负着压力与责难,仍然选择回到了家乡。但起初由于经验不足,身体欠佳,李艳婷的工作并不顺利。经验的缺乏让她难以将习得的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也难以妥当地处理;兼顾不了家庭与工作,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不懂调节……一系列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她感到身心俱疲。“ 所幸身边的同事给了我很多建议和帮助,当我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他们都非常乐意,非常热情地帮助我!”迷茫之时,她从研究生时期的自主探究模式得到启发,开始在教学中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多方位互动和生动的讲解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学生和她的关系也悄然改变了,“ 这群小朋友真的很贴心,他们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温暖!”

工作一年有余,李艳婷也逐渐地体会到了家乡与大城市平台和资源的差距,但她依然选择坚持下来。在她看来,小朋友的成长让她感到欣慰,同学的努力让她看到希望,同事们的热情让她心中的前进方向清晰。“ 最重要的是,我的家乡需要我。”李艳婷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骄傲,“ 这将会是我的事业,我为之奋斗的事业。”

寄 语

军队是锻炼人才的大熔炉,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应征入伍是当代热血青年无悔的选择,一段军旅历程,能让你在军营中得到锤炼,受益匪浅。

——莫汝东

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给自己人生留下遗憾。

——李英广

在决定去西部之前,要多看资料,多听前人的经验,做到心中有数。参与西部计划,有落差,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可以抱怨,但不要被这种情绪牵着鼻子走,要坚定初衷,做好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事。

——何泳香

(供稿:李莹颖 黄颖妍 吴婉怡 助理编辑:黄颖)

注:本文刊登于2017年10月18日第360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