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校友风采 正文

徐若清:在角色平衡中愉悦人生(下)---校友故事(4)

作者:时间:2006-05-10点击数:

从兼职到新闻主播

徐若清开始电台编辑、播音的职业生涯既偶然,也有些曲折。

1989年从广州师院中文系毕业后,徐若清被分配到广州师范学校任教。在语文科组里,这个刚毕业的女孩以其出色的语言功底和拼命的干劲获得了学校和科组的信任和好评,工作的头三年她就主讲了7门课!1992年,她被选派到北京国家语委进修普通话。“这次经历为我以后到电台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机会总是垂青于时刻准备的人,一次偶然的招聘机会改变了徐若清的一生。

1993年年底,广州电台二台开播时向社会公开招聘播音主持和编辑。一天偶然翻阅报纸得知这一消息的徐若清,凭着自己的自信和冲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电台填写了报名表。不久,她接到了参加面试的通知。

“面试的那天下午,刚好是六个班的学生语音考试时间,我必须到场给他们听写。”为了不耽误学生的考试,徐若清必须尽快完成面试赶回学校。针无两头利,因为牵挂工作多少影响了面试表现,结果是她没被录取上播音。“但出乎意料的是,新闻部觉得我的文字功底还不错,让我试试编辑工作。”回忆起93年报考广州电台的情景,徐若清有点激动。

两个月后,徐若清忐忑不安地走进了广州电台,开始新闻从业员的生涯。“那段时间真的很辛苦,一边在学校当教师,一边在电台兼职,两边都不能误。每天早上很早就要骑单车去电台上早班,然后再踩单车回学校上课,一天要踩两三小时的车!”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转行仍受政策的限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为此,徐若清一直没有向学校透露自己在电台兼职一事,更不敢贸然提出调走的想法,她在电台编辑的新闻只得署以昵称“清清”的编辑名(这一播音名也一直沿用至今)。直到1995年3月,在如期取得中级职称---讲师资格后,徐若清抓住了一个契机才正式调入电台,当上全职的编辑。“当时,我的调离手续已经办好,但学校一学期的课程还没有结束。为了对学生的负责,我一直坚持回学校上课,直到学期结束。”如今离开教坛11年的徐若清讲起当年的讲台生涯仍然留恋不已,“我现在很多最亲密的朋友仍是当年学校的同事,大家彼此很真诚。有机会的话,我很希望继续从事和教育有关的事业。”

在培正校区渡过大学生活

让徐若清留恋的不仅是教师的生活,还有那美好的大学时光。面对母校的朋友,自然勾起她对母校和大学生活的回忆,许多尘封的往事也在娓娓道来之中重现。

徐若清动情讲述大学生活 玉尊摄影

“我整个的大学生活在东山培正校区(即今天的培正中学)度过,直到毕业那年,学校才完全搬到桂花岗。有人说,大学在中学里读,岂不笑话?我说,地点不是问题,关键是学习的氛围和学校的人。当时属于广师的只有3幢楼---两幢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宿舍。记得一栋叫‘古巴楼’的,很有意思。学习条件虽然不怎样,但学习氛围很好,文革后重执教鞭的老师非常敬业,同学很多来自广州郊县和海南岛(当时还不是海南省),我们都很单纯。学校十分重视师范技能的培养,书法课、演讲课、教材教法课对我们受益匪浅。当时我们一进校,就想着以后出来就是当老师的,思想很单纯,没什么太多的想法。”

“学校的住宿条件比较差,阴冷潮湿,学生宿舍也很挤。我是广州生,入学后才能申请住宿,刚开始安排我住八一学校,后来回培正这边住进校门后一段小斜坡旁的木工房,不到10个平方却住了8个人,房间黑乎乎的,白天黑夜都要亮灯,但大家相处得很快乐。还有,学校地处东山,龟岗有“食得福”,有东山酒家,还有很多小吃店,四年下来‘吃遍东山’,很好玩……”

“后来晚上出去多了,又和高年级得男生混熟了,学校十点锁门后,我们都跟着爬门进去,男女一样。再后来,男生们做通培正看门老伯的工作,配了一把大门钥匙,他们毕业了就把钥匙转给了我们,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地进出了。”

大学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那些充满乐趣的轶事,那些纯真的同学关系,在如今已步入中年、身为人母的徐若清看来依然回味无穷。四年的大学生活也给她留下一些引以为荣的记忆:“大学时代最难忘的是代表学校参加广州市高校游泳比赛。最辉煌的战绩是拿到接力第四名,要知道要在中大、华工、暨大、中山医、华师这些名校的包围之下取得第四,也是很不容易的!当时训练的时间不是很多,虽然辛苦,但是一些训练的补贴很管用。现在很怀念那段日子,很挂念负责训练的黄进松老师。”

讲起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徐若清自谦那时自己比较普通,没什么辉煌的记录。但她仍然不忘对母校的深情感谢。“广师给我一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我来自知识分子家庭,由于从小管教严格以至中学时自己仍比较内向。到了广师后,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的融洽交往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广师虽不是名校,但正是这点,她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有潜能,就一定有机会让你发挥和施展。记得一年级时第一次参加游泳运动会就打破了院记录,这使我对自己充满自信。”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校的培育让徐若清深怀感激。看着母校不断变迁,日益强大,她说自己感到很欣慰。她说,希望母校越办越好,专业学科越来越强。也寄语学弟学妹们“珍惜大学生活,勇于面对困难,笑对人生!”

(供稿:新闻中心记者 朱玉尊 学生记者 蔡洋洋 编辑:林雪漫)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