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名师风采 正文

【师者】刘爱荣: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作者:陈靖茹 胡嘉仪 刘宇欢 符月青时间:2018-05-04点击数:

刘爱荣,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大学-淡江大学工程结构灾害与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跨度桥梁抗震性能与振控制,新型拱桥的静、动力稳定性。其负责的“拱结构稳定性及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项目获2016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科技进步类二等奖。

 

白天,顶着热辣的太阳,扛着笨重的机器,挥汗如雨地进行实验模型的安装与调试;夜晚,忍受着蚊子的肆虐,借着月光与路灯,与团队奔走在桥梁各处进行实地考察,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进行结构的计算分析。在刚参加工作那几年,这就是刘爱荣工作的常态。

 

人生路漫漫 一路走一路学

 

小时候,刘爱荣在电视上看到充满线条之美的各式桥梁建筑时,都会看得目不转睛,心里感叹着建造者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对其充满了向往。直到读大学,终于有很好的机会去深入接触桥梁工程,于是她毫不犹豫就选择了桥梁工程专业。对于她的选择,父母则持绝对支持的态度,“我父母对子女们的教育非常重视,因为担心分散我们的精力,甚至连家务也不需要我们去做”,说起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她的眼里充满感激。

 

自小,刘爱荣学起理工科就比文科更得心应手。因而在选择了桥梁工程专业之后,一路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她都显得游刃有余。“我不算是聪明的人,所以我在学习上付出的时间与精力绝对比大多数人都多”,谈及自己学习经历,她尤为谦虚。

 

刘爱荣对于知识总是充满好奇与渴望。对留学充满向往的她认为,国外完整而先进的教育体系,能够开拓一个人的视野,也能学到更多不同的、新的知识。“我在求学期间不曾出国留学,以至于即使现在经常感到知识的匮乏,但繁忙的工作也让我没有出国进修的时间了”,她遗憾地说。

 

活到老,学到老。她从不畏惧学习路上的荆棘,也不因两旁的芬芳迷花了眼。来到广州工作四年后,她曾接到“新光大桥抗震分析”任务,然而在这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抗震分析的相关内容。即使是这样,她也不曾退缩,“做抗震验算的时候,我靠着自学,查阅各种资料、典籍,问老师、问同学,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也闹过不少笑话,但最终,我还是把这个任务一点一点地啃了下来,在一年之后顺利完成了项目。”说到自己喜爱的事业,刘爱荣脸上满溢着快乐的笑容,她不停比划的手势也在传达着她对桥梁工程的热爱。

 

迄今为止,刘爱荣参与过大大小小的桥梁科研与科技服务项目已逾一百项,基本上不管什么桥型,她大体都已经接触过。每一次遇到一种新桥型,接触到一个新问题,她的内心就充满跃跃欲试的兴奋和勇于探索的决心!穿梭于大大小小的会议和学术交流之中,她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坚持做到认认真真地听完每个人的学术演讲,并积极做好笔记。

 

2010年开始,刘爱荣就向国外学术期刊投稿,但都石沉大海,“他们不怀疑我的创新点,不怀疑我科研实验的可靠性,就唯独对我的英语论文不满意”。英语科技写作能力不足让她感到挫败的同时,也激发了她刻苦学习英语的决心。写的论文语法不够标准,她就参考别人的文献一点点去模仿学习;多年来她一直坚持每天早上醒来后看英语文献,睡前听英语听力,积极与外国人进行英语交流。苦心人,天不负,外国的学术期刊于2012年开始接受她的投稿。目前,刘爱荣在国际SCI期刊上已发表论文近40篇。

 

态度习惯小见大 严谨自律终生伴

 

本科期间,刘爱荣就读于石家庄铁道大学。这所学校曾是一所军校,里面的许多教师也是在那时毕业后留下任教的,因而在当时它还保留了许多军事化的管理制度——每天早上按时吹军号起床,集合后进行晨跑,被子要叠得像豆腐块一样工整……在这些规定的影响下,她逐渐养成了认真、规律的生活态度。

 

刘爱荣的“较真”也在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果哪一天我交给别人的报告上,有一个错别字或者一个标点符号不对,版面没有排好,我都会觉得这像是没有把自己收拾好就出门一样难受”,她戏谑地把这种习惯称为工作上的“洁癖”。她形容自己是一个“走在时钟上的人”,对于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会做好大致的时间规划。她不仅要求自己严谨、规律,也对她带的硕士生、博士生们有着同样的要求。每做一个研究,她都会让项目负责人写好规划书,哪一个人具体做什么工作、时间为多长、最后要达到什么效果,都要写得清清楚楚。在她看来,只有做好有条理的规划才能切实地把项目落到实处。

 

不仅是在科研上,对待教学同样如此。“干一行爱一行,只要我去做了一件事,我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当成我自己的事情一样认真负责地去完成。”刘爱荣总是谦虚地跟我们强调,她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所以她做任何事情都是全心全意地去做,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她坚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刘爱荣陪同外籍院士参观实验室

 

因此,她对于学生敷衍、马虎的作业和态度几乎是零容忍,只要他们交上来的作业不认真就会受到严厉的批评。此外,刘爱荣还会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点名”,没到的记一次旷课,旷课次数多了,这门课就不及格。她告诉我们,曾经有两个学生因此得了不及格的成绩。当学生生气地表示这是对他们前途不负责任的时候,她只淡淡地说:“要是我这样不管你们、放任你们,才真正是对你们的一种不负责任。”此时,窗外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刘爱荣的头上,她温和的脸在明灭的光影间微微泛着岁月的智慧。

 

教师学者两不耽误 科研教学相辅相成

 

在刘爱荣看来,科研是服务于教学的。她会将做科研的时候接触到不同的项目,在上课时当成一个个例子,通过实例去教学。“现在我在课堂上讲的很多事例,大多是我的工程实践经历,放出来的图片也是自己做研究时亲手制作的。”她认为,单纯的理论知识可能会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们因为不知道理论知识的具体作用,上课的时候可能就没办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因此我在讲理论的时候,就会联系我所做的项目,告诉他们这个知识点应该怎么运用到实际上。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 这个知识点到底有什么用’之后,学起来就更专心,也对需要掌握的内容更了然于心。”

 

科研与教学对刘爱荣而言,是一种享受,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科研与教学。也许在我们眼中仅仅是帮助我们过河的桥梁,在她眼中就是可以被当作课件的典型代表,就是精妙无比的桥梁模型,处处都充满着一种建筑的线条之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只要看到一座新桥,我就会立马拍下来,回来之后更新到自己的课件里面。以前学生们总是不理解什么是‘铰’,有一次我正好看到了,就赶紧拍下来,上课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走到实际的生产线中,她也不放过任何机会。有一回,她在厂家那里看到实际生产中的构件的剖面图,想到课本上的图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就立刻拍了下来。

 

当被问及比较注重提高学生的哪方面能力时,刘爱荣不假思索地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相比于一口气把知识点全部塞给学生,她更喜欢向同学们提问,“有什么问题就先提出来问学生,他们回答后再抛出下一个问题,让他们一步一步推出整个过程。潜移默化地去锻炼他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在录制互动性不是很强的网课,她也会把问题展示在PPT上,留给大家去思考,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基本上是在课本里寻找不到的。她认为,知识是永远都学不完的,只有掌握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在面对困难时才会淡定从容,才有挑战新事物、新知识的底气。

 

安静的校道上,夕阳的柔光透过叶缝斑驳地洒在地上,刘爱荣快步地穿过树影间,一步一步踏下的都是科研与教学的思考。她走得越来越远,身后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

 

(学生记者 陈靖茹 胡嘉仪 刘宇欢 符月青)

 

注:本文刊登于2018424日第373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