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名师风采 正文

【师者】南粤优秀教师江帆:做一名时刻心怀学生的教师

作者:时间:2018-09-25点击数:

 

江帆,2018年南粤优秀教师,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广州市重大行政决策咨询专家、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培养对象和中国创新方法研究会会员。曾荣获广州市优秀教师、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在科研方面,承担了国家、省、市各级项目1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检索30余篇,授权专利21件,出版著作5部。在教学方面,积极担任班主任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

 

九月之初,正是桂花飘香之时。这天,我们比约定时间提早半小时,八点左右便来到工程实验北楼江帆老师的办公室门前,却发现他的门口虚掩着——推门映入眼帘的是他伏案注视电脑屏幕,若有所思的样子。书桌上,除了水杯、纸巾等零碎物件外,便是整齐摆放的书籍。一沓沓厚重的资料堆叠起来的高度刚好到他的肩头,围绕其中的是一台正亮着屏幕的电脑,上面显示着他正在研读的论文。原来,他早早的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求学路:一步一脚印 云开月自明

小时候,江帆便对机械的组装、拆卸满怀兴趣。家里大大小小的机器几乎都被他拆了个遍,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不知道方法而将很多东西都拆坏了。他还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做放电影的机器,虽然做得非常简单,但乐趣十足。年幼的江帆把灯泡放在密闭的盒子里,盒子四面挖孔,再找几张塑料纸,在上面画上一些有趣的图案。簌簌灯光从盒子里窜出,朴拙而不失生动的图案轮廓投影在黑暗的房间里,这略显粗糙的“投影仪”是小江帆一天的快乐源泉。

那时候,受教育并不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中专毕业之后,江帆在衡阳钢管厂从事机械技术工作。钢管厂中繁琐而又笨重的工作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正好有位与他一起干活的同事通过自考当上了中学教师。面对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江帆决定通过自考读大学。回想起自己当初的决定,他感到冥冥之中似乎一切自有安排,“家里人一直希望我做老师,我不肯,而现在偏偏就真的成为了一名教师”。

有了想法,真正实践起来时却困难重重。从小,江帆的数学成绩一直不错,但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他在准备自考数学这一科目时感觉到有些吃力。按照规定,工作期间是不允许看书的。于是江帆便抓紧一切休息时间学习。担心上班带书太过引人注目,他就把书一页一页地撕下来,折成一个个小块儿放在口袋里,抓住每一个工作的间隙来学习。一张张撕下的书页,有些浸染了工作时的油渍,有些折角字迹漫漶,记录的却是江帆刻苦学习的痕迹。如今,这些纸张被江帆一页页地装订好,珍藏在家中,时刻提醒着他要记住当年奋斗的时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江帆被湖南大学录取。在教书育人愿望的驱使下,江帆决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因此一路读到了博士。2006年至今,他已在教师这一岗位上默默奉献了12年,回想起当年自己的职业选择,他最初只是单纯认为当老师会更自由些,不必朝九晚五。到后来,江帆慢慢意识到实际上教师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职业,“钢管厂里的工作是体力上的累,而教师这一工作是精神上的累。”

然而,在这“累”之中常常收获传播知识的快乐。他笑称,“当老师算是传道授业解惑,把相对复杂的知识通过简单的方式教给学生,他们理解了,我就会有成就感。”

 

为人师:时刻为学生着想

为了提前为将来当教师做足准备,也为了赚取一定的生活费,在攻读硕士期间,江帆就开始兼职当老师。从C语言程序设计到机械设计基础,他均有涉猎。从2000年到2006年,硕、博士读了6年,他便做了6年兼职教师,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2006年7月,江帆来到我校任职,成为了我校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的一名讲师。

讲好第一堂课,对于江帆而言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为此,他特地在上课前亲自去到学生宿舍了解情况,与学生交谈一番后,发现他们的建模基础比较薄弱,他萌生了简化讲解的想法。然而正式踏上讲台时,教室里七十多双眼睛注视着江帆,他仿佛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在“咚咚”地撞击着胸膛。看着投影的大屏幕,江帆的思维飞快地转着,语速也不自觉地加快。距离下课还有约20分钟时,90多页幻灯片就被讲完了。

江帆的心里不免有些发慌,“还好我们那个课是机械CAD/CAM基础,它有个好处,就是实操性强,我就可以根据幻灯片来给他们讲案例。”在充足的备课材料的帮助下,他利用软件举了一些建模实验实例,辅以生动的讲解,化解了课堂的窘况。学生比较喜欢实践,课后也没觉察出异常,更是在学期末评课中给予了江帆97分的高分。

事实上,江帆并不是一开始就深谙教学之道。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通过不断改善教学来赢得学生的喜爱。每次上课前,他都会提前十多分钟来到课室与学生互动,并提供通讯方式,让学生得以及时与他交流想法。“我一般不会批评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学生本身并不差,只要今天比昨天更进步就可以了”。在他的影响下,今年他所带的一个班级,有将近20人考研,几乎占了整个班的一半,与往年相比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只有为学生着想,才会有动力去改善教学。”坚定着这一想法,他积极拓展自身知识,不断革新教学方式和理念。2008年底,他引进CDIO工程教育模式(CDIO的全称是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代表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采取主动实践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去学习工程。),这是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较大规模的一次改进举措,江帆为此也花了不少心思。

2010年,他耗时三年,主编了一部适应该方法的教材,充分融合机械原理的专业特点,引入生动形象的实例,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较难的理论知识,他继而制作了许多简洁易懂的动画,不少学生在学习了新编的教材后,实践能力有所提高,反映良好。

眼下他的生活因为教学而忙碌充实,“虽然我们在慢慢变老,但是我们老师所面对的对象永远是年轻的,是朝气蓬勃的。这一点我感觉很舒服,我喜欢和年轻人打交道。”

 

做科研:对事物保持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始终是江帆的闪光点,这已然成为烙印在他身上的习惯。平时走在街上,江帆的眼睛总是“闲不住”地去观察有什么“好玩儿的”东西。哪儿的灯牌换了,哪儿有新的展览,哪儿的广告挺有意思,都逃不过江帆的“火眼金睛”。“我就会去想啊,他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如果换一种设计会不会更好呢?”拥有发现新鲜事物的眼睛,让他在科研当中也能触摸到别人到不了的角落,如此有了创新的源泉。

2009年,在我校任教3年期间,江帆一直在研究数值模拟领域。为了寻找吸引人的创新点,他深感“需要去到不同地方转换思维,提高自我的科研力”,便申请到上海交通大学做专业访问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在医工结合方面处于全国的领先位置,能够去那里访问学习,意味着能更直接地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多学习与交流,多观察别人的成果。在他们的基础上再改进,或者用创新方法引导拓展自身的思路,想出别人没想到的东西。”

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期间,江帆发现当时科研人员更注重研究血管机器人的驱动方式,而他却在想:“血管的流速、宽度及交叉处对血管机器人有没有影响?有什么影响呢?”回来之后,他马上与团队展开研究,并先后发表了多篇论文——《双螺旋驱动的血管机器人绿色设计》《血管结构对血管机器人外流场的影响研究》等。这些都是基于当时江帆一刹那的灵感,再经过系统分析得出的成果。2012年,“血液多相流对喷流驱动血管机器人运动性能的影响机制”被列入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目。

做科研于江帆而言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产生现实效益。201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江帆接触到了一个关于石油运输的难题——石油的黏度比较高,在运输过程中会遇到较大的阻力,容易磨损管道。他心想:“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有没有可能建立数值模拟控制方程,分析球阀在不同开度及不同入流速度下油水环状流的流动状态呢?”

于是,江帆设想将油和管道之间隔一层水,减少石油对管道的摩擦,同时也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对泵能量的消耗,提高石油运输的效率。在克服了实验台搭建的困难后,这一项目已经能够解决高粘度石油低耗运输问题,大幅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促进长距离油水环状流稳定性理论的发展。

 

(学生记者 莫海珊 胡嘉仪 郑金凤)

注:本文刊登于2018919日第382-383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