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名师风采 正文

汪晓曙:岁月如歌,难忘的知情岁月--“映象60年”特别报道(2)

作者:时间:2009-08-03点击数:

“只要重温这些画作,就能把我带到那魂牵梦绕的故乡,才能感悟到曾经有过的那份执着和追求,并拥有当年的那份情怀……”在美术学院院长汪晓曙的黑白作品集里,扉页上这样写道。

在黄土地遇见另一片天空

1973年12月,汪晓曙结束了中学生活下放到农村,成了一名知青。在农村接受劳动教育的同时,无论是种田还是砍柴,热爱艺术创作的他从没有忘记带上速写本和铅笔,画速写成了他最为热衷的一件事情。下放后的第二年初夏,县里要举办知识青年先进事迹展览,急需一个画画的,于是他被推荐到县文化馆创作宣传画。回忆起父亲临终前叮嘱“学好一技之长才是做人的根本”,此时的他才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将带他走进另外一段征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由于中学的时候就有过很多做展览的经验,加上杰出的艺术天赋,他在县文化馆创作时自然是驾轻就熟,作品出来后,县领导甚为满意。后被借调到省出版社搞连环画创作学习班,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省里的名人和老师,一步一步把他带进了美术创作的圈子里。

汪晓曙(左)在县文化馆创作宣传画的身影

浓墨重彩挥洒热情

被借调的次数多了,公社书记对这个会画“菩萨仔”的知青有了很深的印象,1976年,汪晓曙被安排到公社文化站去工作,工资每月8元。在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之下,他以公社书记作报告的题目创作了宣传画《建设大寨县,我社要争先》,得到了公社领导的一致认可。宣传画在当时公社的每一个大队都画了一遍,影响极大,县里还表扬了公社的这种做法。书记开始重视艺术的作用与力量,乃至后来参加县里的文艺演出,当然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当时县里为了活跃文艺生活,每年春节前后都要搞农民文艺调演,要求每个公社必须出一个宣传队到县里去演出,演得好的会选拨到市,再到地区,最后推广到全国,是自下而上的一种群众文艺。听到这个消息,汪晓曙十分兴奋,感觉到是发挥自己用武之地的时候了,他马上到处奔走组织了一个三、四十人文艺宣传队。队里的许多知青虽然只是高中毕业,但个个都是吹拉弹唱的好手,不少以前还是校宣队的主力,宣传队最后到县里拿了一等奖。“我这个人比较好强,我一定要在县里拿第一,拿不到第一我就不组织了。”说到这里,汪晓曙不由得笑了。

汪晓曙(左)再次深情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锦荣摄

感激那一段知青岁月

忆起当年,他感慨道,那时候的文艺与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是文艺家自己想象创作思路,而往往是有一个整体的主题,党组织有一系列的要求,下面的文艺工作者就跟着去做,当时的文艺作品都带有很强的时代气息。然而在那样一个火红的年代,所有人对当时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其实是投入了发自内心的热情并完全是出自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那段时值文革十年的知青岁月看似已经走远,但汪晓曙却一直对此心存感激,最艰苦的环境反而最能锻炼人。他感慨地说,文革十年给中国人带来的痛苦和对社会道德的颠覆的同时,却给了国人千年的警醒和觉悟,这一场并非偶然的“动乱”,实质上是中国走向复兴之前的阵痛,大谬大误才有可能给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带来大彻大悟。如今,共和国已走过60年的风雨,艺术作为一个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的缩影,时刻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开拓祖国的明天。它与共和国的成长历程一同被永远凝固在历史长河中。

(供稿: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杨思远 编辑:朱玉尊)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