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名师风采 正文

【名师风采】曾大兴:笑谈中华名楼 苦研文学地理

作者:刘婧妤 蔡锦姿 胡嘉怡 陈燕时间:2018-03-22点击数:

曾大兴,湖北赤壁人,笔名曾非曹,人文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词学与文学地理学研究。2018年2月27日,央视《百家讲坛》之《中华名楼》系列在CCTV10首播,曾大兴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精彩开讲中华观景名楼。

结缘讲坛,情定名楼

“‘崔颢题诗,李白搁笔’这个故事虽然不一定真实发生过,但是它给了我们一个关于写诗的有益启示:李白为什么眼前有景道不得呢?因为写诗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个是景,一个是情,古人登楼之后想写经验和体会,如果没有情而只有景是不行的。”

说起与《百家讲坛》结缘,还要回到2010年。那一年,节目组找到了在我校任教的曾大兴教授,希望能与其合作开设一个新节目。“做节目既要考虑《百家讲坛》作为媒体平台的需求,还要考虑到老百姓的兴趣所在,并提炼出利于启发观众的主题,最后还要考虑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这一考虑,就是六年。“这次我选择的楼都是观景楼,因为它们与老百姓的关系最为密切。”将中国的名楼与文学经典联系起来,既蕴含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又兼顾媒体性、学术性和趣味性,把节目做到雅俗共赏。就这样,“中华名楼”系列节目渐渐成形了。

节目要做到“雅俗共赏”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为了讲好每个楼独特的故事,曾大兴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除了要筛选和甄别各种繁杂的资料,还要对楼进行实地考察。“每讲一篇我都要花大量的时间调研、查资料、考证,每个楼都有它的特点,每个楼的地理环境、造型、作品、主题基调等都不一样。比如黄鹤楼就是别情,岳阳楼则是家国情怀。”除了考证,如何把故事讲得精彩生动也是个难题,“我写一篇讲稿付出的精力不亚于写一篇论文。每讲一句话、每一个细节都要将这些方面考虑进去。”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曾大兴看来,作为一个学者和文化传播者,就应该时刻保持“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任何一项研究都要一丝不苟,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曾大兴教授通过《中华名楼》这个讲台,架起了历史与人文、情感与哲思、人与自然的历史桥梁。在这里,他不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文化传播者——他将名人佳作与中华名楼的传奇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逐一讲解,为观众们解读中华名楼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节目播出四集,观众好评如潮。“许多人看楼就是楼,看景就是景,看了曾老师的节目之后,才知道原来一个名楼背后有这么多故事,一个写名楼的作品有如此丰富的内涵。”观众来信说道。武汉建设集团的宣传部部长大发感慨:“我生平第一次听到有人能够把黄鹤楼讲得这么生动,曾经听别人讲解多次,都没有你讲得那么动听,特别是你对登楼感叹乡愁的诠释,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苏轼看庐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趣,人们观看《中华名楼》也有各种有趣的收获,学生们能了解到高楼背后的文化意蕴,学者加深了对文学地理学的认识,老百姓则从中感受到了诗词名作的魅力。无论是哪个角度,哪个领域的观众,都能从这个节目中有所感悟。

文学地理学——“中国创造”之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许多学者都曾注意到“文学当中有地理”的现象,地理具体怎么影响文学、通过什么途径和机制等问题却迟迟得不到答案。在众多地理环境要素当中,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和自然灾害等,那么哪一个是影响文学的最关键要素呢?经过多年研究,曾大兴得出了答案——气候变化影响了物候变化,物候变化触发了文学家对时序的感觉,也就是生命意识,由此产生了文学作品。

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曾大兴抓住身边仅有的复习资料拼命学习。而在这之前,他只是一个高中毕业后在家干了三年农活的农民。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曾大兴最终考上了武汉师范学院(今湖北大学)。那一年,他的地理考得最好,而最后却阴差阳错去学了文学,并获得了湖北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在2014年,中国地理协会成立了一个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聘请曾大兴任委员,他激动地说道:“我终于找到组织了!”进入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之后,曾大兴集中精力钻研文学地理学,并最终开创了“文学地理学”这一学科。

1990年曾大兴申报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并获得了批准。据他回忆,“当时我还是一个年轻讲师,虽然只得到了6000元,但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是对我的一种认可”。他拿到这个基金之后,就一门心思地做下去,一做就是五年,最后这本书在1995年出版,而这本书就是后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文学地理学专著”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

经过将近四十年的努力,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在中国已初步建立——明确了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建立了文学地理学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曾大兴教授一直坚信“任何真正的学科都是没有国界的”。即使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要经历漫长的国际化过程,他也对文学地理学一直充满信心。因为文学地理学的理论素质和实践精神不仅能为社会服务,并且赢得了青年人青睐,“任何事情,只要受到青年人的青睐,它就有希望。”在讲到当下对文学地理学人才的培养时,曾大兴格外地兴奋,“每年学校对开文学地理学研讨会和硕博论坛会这两件事是十分支持的,项目也都得到了领导的重视,而且还有11位老师加入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的队伍中。”在硕博论坛会上,曾大兴十分认真地听取每位年轻的学者分享自己的见解,“我们不搞论资排辈那一套,谁有想法和观点就可以上台讲,气氛很活跃。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我相信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是十分有希望的。”

为文学地理学而来,以教书育人为乐

1993年,曾大兴教授调入广州,在市文化局从事了六年的新闻与文化传播工作。几年时间下来,他走过了广州的许多地方,体会了别样的民生民情、地方风俗,这让他对这座城有了更多的了解。1999年,他来到了广州大学,继续进行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学校对这一学科高度重视,多方面扶持学科建设发展。2012年,第二届文学地理学会的年会就在广州大学举行,两岸三地及日本、韩国的八十多位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此次会议,在学界引起较大关注。如今,文学地理学会的发展日益成熟,采取“2+1”模式,即由两所固定的学校和每年一所新加入的学校共同举办年会,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当中。

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过程中,曾大兴作为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的带头人功不可没。专家学者说起广州大学,就一定会提到文学地理学,谈到文学地理学,就一定会说到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既要在传统学科方面下功夫,也要对其他学科有所创新,文学地理学就是一个创新。”目前文学地理学还未开设必修课,但曾大兴在学校里开设了选修课,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也得到了超星学术平台的支持——曾大兴在学校选修课上讲了一年的文学地理学之后,超星学术就派人专程录制曾大兴文学地理学的相关课程,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学地理学这门学科的乐趣。

每当谈起与教学相关的事情时,他总是嘴角上翘,眼睛微眯,侃侃而谈,说起自己的教学生活,曾大兴更是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们的喜爱。他除了是一位老师,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这两个身份之间,曾大兴有着自己的见解。“你首先是一位老师,责任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才,如果一位老师只是忙着研究学术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教育,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一位老师,无论学问做得有多大,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把学生教好。”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曾大兴尽心尽力地讲好自己的每一堂课,正是因为他的用心付出,他也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与爱戴,连续三次被评为“广州大学最受学生欢迎教师”。

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曾大兴既要关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教学互动,也不忘在课下为他们指点迷津。“我之前有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得很好,出去找工作都很顺利地通过了笔试,但就是在面试这一关被刷了下来。”沮丧的学生带着不解来办公室找曾大兴,就在进门时,曾大兴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够自信,从指导学生的论文开始,曾大兴就发现她总是低着头不敢看自己,而在面试时她肯定也不敢看着面试官,因此屡屡受挫。于是,曾大兴就要求这位学生直视自己,不要总是低着头,果不其然,就在这种特殊的训练之下,这位学生逐渐克服了自己的缺点,也顺利找到了工作,当她迫不及待地来到办公室告诉曾大兴这个喜讯时,脸上洋溢着对老师满满的感激之情。

无论是面对丰硕的研究成果,还是上了《百家讲坛》之后的声名鹊起,他对自己的身份时刻保持着一个清醒的认识。上个世纪90年代,曾大兴申请入党时,如此表达他的入党意愿:我要么不入党,要入就入中国共产党。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高校老师政治品德的自然流露。他一直强调“我首先是一个老师,其次才是一个学者。我一切的研究成果终究是要转化成知识传播给学生,教书才是一个老师的天职。”

注:本文刊登于2018年3月15日第369-370期《广州大学报》。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学生记者 刘婧妤 蔡锦姿 胡嘉怡 陈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