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南方日报》专访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追求“小巨人”融合,抬升高地筑高峰

作者:时间:2023-06-27点击数: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中,大学有何位?大学当何为?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联合广东省教育厅推出“高质量发展 高校有高招”栏目,聚焦高校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力量的担当作为。

我校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深入阐述学校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的思路举措。报道于6月27日《南方日报》A07版刊出。

附:《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追求“小巨人”融合 抬升高地筑高峰》报道全文

不久前,“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由广州大学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建立,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面向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重大需求,打造数字经济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研成果转化基地。

大平台、大项目相继落地,助推学校办学水平提升。近年来,广州大学跑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度,整体办学实力进入全国百强,成为全国进步最快的高校之一。立足新起点,如何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不能按照前一阶段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维惯性。”日前,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魏明海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表示,学校建设要摒弃“摊大饼式”的综合,追求“小巨人”融合,在已经垒起的多个学科和人才团队“小高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小高地”基础上,通过交叉融合“冲一流”,蹚出一条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产出重大教学和科研标志性成果,对国家和地方作出重要贡献的新路来。

建设“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

南方+:如何将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与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

魏明海:学校持续深化学悟结合、调查研究、正风促干,加强一系列调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将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强大动能。

围绕把高等教育龙头做强,聚焦国家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进一步找准自身的发展方位,建设“小巨人”融合、学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新时代伟大成就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和全过程;更突出创新、更讲求发展的内涵质量,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抬升小高原、小高地,筑起新高峰。

广州大学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干部大会暨主题教育集中学习(读书班)开班动员会现场。

立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学校树立以“学科+产业技术领域”发展学科的理念,走出去找合作机会、找发展资源、找应用场景,加快建设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合作建设高质量现代产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广东、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制造业当家中贡献“广大力量”。

南方+:在学科专业布局方面,学校有哪些新动作?

魏明海:学校牢牢把握国家“双一流”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省市高水平大学建设战略机遇,发力新工科、新文科、新师范建设,强化基础理科实力,积极探索新农科发展,“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得以不断优化。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突出“有组织科研”,推动建设“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两大创新枢纽+五大交叉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克“卡脖子”难题。

近五年来,学校本科招生规模维持不变,师资队伍不断壮大,重点依托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了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经管社科、人文艺术、师范教育、基础理科六大类一流专业方阵,不断出实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广州大学校园景色。

全面畅通“拔尖创新+卓越应用”人才培养双通道

南方+:近年来,广州大学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方面作了哪些尝试?

魏明海: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在优化,“版本”也在不断升级。

2018年我们的本科招生专业由原来的91个调整到63个,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出台人才培养文件,可以看成是1.0;2021年学校全面开启“拔尖创新+卓越应用”人才培养通道,进入2.0;目前,学校优化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应用人才分类培养模式,2023级本科生将全面对接人才分类培养,相当于进入了2.5版本。

广州大学2023届毕业生合影。

南方+:培养创新型人才,广州大学也有一些比较特色的探索。

魏明海: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学校全面畅通了“拔尖创新+卓越应用”人才培养双通道。本科生入学后,在第一、二、三年级都可选择本专业或本学院的拔尖创新班或卓越应用班,进入小班制的分类培养通道。其中,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是大部分学生毕业时能升读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毕业生能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我们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三全三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让学生的脑袋动起来、手脚动起来。学校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孵化注册学生创业公司142家,10家公司市值过亿元。

我们还注重打牢思政课、专业基础课两个基础,重点实施“1+2”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包括思政课程与基础课程提升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

比如,广州大学“方滨兴院士班”(简称“方班”),瞄准网络强国建设和网络安全人才重大需求,走出了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子。以“方班研讨厅”为代表的课程已推广到全国26所知名高校。“方班”与腾讯、360、奇安信等一批国内顶尖的网络安全企业合作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战化教学。“方班”学生在多项比赛中摘得桂冠,并承担为冬奥会、网上“广交会”等保驾护航,协助打击网络犯罪等多项重大任务。

谋划推进“五羊星座”建设计划

南方+:广州大学如何实现与城市共生共荣共成长?

魏明海:学校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命名,推动所在城市和区域发展,是义不容辞的办学使命。目前,我们正在全力谋划两件事。

一方面,学校积极谋划推进广州城市卫星“五羊星座”建设计划。这一计划将以5颗小型卫星组成“五羊星座”,将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定位增强集成于一体,实现高分辨率光学、红外、微波全天时、全天候的对地感知,并以此为基础与5G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结合起来,形成空天物联感知体系,成为广州未来城市智能化和智慧化的支撑技术、未来智慧城市与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发布(广州会场)。

另一方面,学校立足区位优势,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举办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在此基础上,两校深化科技创新合作,整合优势学科和科技领域优势资源,联合筹建“减振防灾与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将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在工程科技领域具备粤港紧密合作特色、实现内地和香港实体化合作运作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港珠澳大桥应用了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团队实施的多灾害背景下的隔减震技术。

南方+: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将从哪些方面获取新的加速度?

魏明海:学校强化党建引领,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中迈向高质量发展,在大力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学校将进一步推动党建与发展双融双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加注重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深入实施学校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计划,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抓实“有组织科研”、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技术学院等系列攻坚行动,在培育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中,实现更高质量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

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广州大学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院揭牌。

【案例】

建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 ,推进开放办学

近年来,广州大学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搭建多个平台,夯实人文交流基础,高质量推进开放办学。

学校依托广州国际友城网络,着力构筑中外人文交流平台——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不断扩大开展实质合作的国外高校“朋友圈”。截至今年6月,联盟已有成员大学20所,成员大学所在地覆盖五大洲16个国家的19个主要城市。

同时,学校不断加大海外引智工作力度,“土木工程新型复合材料与复合结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人工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相继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围绕培育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学校做好人才培养“大文章”。学校土木工程学科、天文信息技术学科分别获批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创新型人才国际培养项目资助项目”,开拓了广州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新渠道。

广州大学校园景色。

深耕大豆育种 ,助力种业振兴

“我国每年进口大豆1亿吨左右,大豆产需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是我国食物安全视域下的‘特殊短板’。”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宝辉说,低纬度地区大豆之所以产量低,主要原因是光照时间短,需要找出控制光周期调控大豆开花的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延长大豆的生育期,从而实现产量提高的目标。

在广州大学广东省植物适应性与分子设计重点实验室支撑下,刘宝辉带着团队,围绕大豆光周期及产量等,开展深入研究。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团队原创性地发现了植物光周期反应的新机制,并将该成果推广应用。

2018年至2022年,团队在哈尔滨培育的丰产型、高油酸型、高蛋白型、耐密植型四种类型、四大新品种大豆累计推广种植800万亩,为农民增收3亿元。2020年,百亩连片种植实收测产亩产量达292.37公斤,比我国大豆平均亩产提高一倍以上。

【数读】

2021-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连续三年进入前100名。

8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31个学科上榜软科2022“中国最好学科”。

现有4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含国家级)。

近五年获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以牵头单位获奖2项。

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6个。

发起成立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成员大学20所,来自五大洲16个国家。

南方+记者 汪祥波 李秀婷  通讯员 广大宣

《南方日报》第A07报道链接:

https://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306/27/content_10065238.html

南方+客户端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26/c7831764.html?colID=0&firstColID=3829&appversion=10100&enterColumnId=14&from=weChatMessage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