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4日,由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同济大学《建筑钢结构进展》编辑部、香港理工大学《结构工程进展》编委会主办,我校与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承办的第九届结构工程新进展论坛在广州举行,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齐聚一堂,以学术报告发言、分组议题讨论等方式“华山论剑”,共同探讨本届论坛主题“韧性结构与结构减隔震技术”。
据了解,“结构工程新进展论坛”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十余年间已经打造成为行业内颇有影响的交流平台。论坛旨在促进我国结构工程界对学术成果和工程经验的总结及交流,汇集国内外结构工程各方面的最新科研信息,提高专业学术水平,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科技发展。每一届论坛都会选择一个在结构工程领域广受关注的主题,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作全面、深度的阐述,历届论坛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工程设计人员、青年学生等参会。
开幕式上,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锋致辞。他表示,“结构工程新进展论坛”自2006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打造成为行业内一个颇有影响的交流平台,也彰显了该行业在建筑科技领域内的重要地位。对我校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所作出的贡献,邢锋予以赞赏,期待在周福霖院士带领下,中心能继续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贡献。
我校副校长周云在致辞中表示,作为行业内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的召开可谓意义重大。论坛不仅聚焦于研究学术理论,还探讨设计理念、施工方案,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推动防震减震技术的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今年论坛主要关注韧性结构与结构减隔震技术的理论、试验、计算、设计、施工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线上和线下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我校工程抗震中心研究团队全员出席论坛。
周福霖院士在首场学术报告中围绕国内外历史研究经验谈隔震技术的演变。他指出,隔震技术现已从过去传统的“硬抗”转向为“以柔克刚”,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就是应用了这种“柔性”隔震减震技术经受住了台风“山竹”的考验;在学术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要适应新时代要求,提高防护水平指标,力求做到建筑在设防地震中不坏,罕遇地震中可修,极罕遇地震中不倒,这不仅要求在试验、计算中不断完善,也要求材料设备不断更新发展,还要求施工水平质量的提高。同时,这些技术要求与进步都离不开实验平台的提升。周院士表示,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我校投资近6个亿的新实验室将于明年正式投入使用,预示着相应隔震减震技术实验平台将跃上新台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技术的应用范围也会得到进一步延伸。
论坛举行过程中,与会专家从“工程结构抗震韧性评价方法”、“基于抗震韧性的新型结构体系研究”、“工程结构的韧性提升理论及方法”、“结构隔震理论、技术、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消能减震理论、技术、设计方法与工程应用”、“工程结构主动、半主动与混合减震控制”、“结构减隔震控制装置的试验方法与标准”、“结构振动控制系统及受控结构的仿真技术”和“其他相关韧性结构与结构减隔震技术”等多个议题展开了学术探讨,研讨氛围热烈。
(供稿:工程抗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