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校园新闻 正文

【在线教学优秀案例分享】 张亚平: 打造创新性主题网课 辐射艺术抗疫力量

作者:时间:2020-04-07点击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秩序。在线教学中,师生隔屏遥望本是对需要实践指导的术科课程的一种局限,美术与设计学院张亚平老师却利用这种“在场性”的缺位,在《素描基础二》课程中尝试一种创新性的线上主题课程教学。

线上授课中,张亚平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结合课程内容和当下疫情背景,提出以“戴口罩的自画像”为课程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考与创作。“这一模式下,教学主体可通过各种在线方式保持有效的教学联系与互动,同时,于线下,被抽离与隔绝开来的教学个体又有充足的自我审视、独立思考与艺术创作的空间,‘近’与‘远’之间达到一种平衡,为课程提供了一个回归艺术认知本质的契机。”

 

 

 

   张亚平,现任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艺术实践涉及雕塑、装置、绘画、观念艺术及公共在场的建筑空间实验,作品从时间性主题切入、反观人的有限性存在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曾策划十多次巡展活动,推动广州大学美术主题课程在全国高校的交流。

 

课前预习与临摹,线上授课理论重塑

“线上授课不能照搬线下授课模式,而应结合在线特点作出备课调整和灵活安排,因而课程并非一味照本宣科地填鸭式教学,而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法与思考并重的教学交流和艺术创作指导过程。”实践中,张亚平将该课程安排为“从技术与艺术为起点”(课程内容)”“自我审视与艺术情感发掘(自画像)”“艺术创作价值与社会性对接(家庭观察)”等部分,主要采用腾讯会议加微信课程群的方式进行线上授课。

 

                                                                  因应线上授课需求调整后的教学进度表

     

开课前,张亚平通过微信群提前发布学习资料、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在临摹中感受大师创作的思想、找出自己的差距、整理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带着问题与心得体会进入课程学习,并针对学生临摹作品一一点评,有的放矢给予指导。第一周理论学习中,通过讲授《素描画理研究》,带领学生从高考“背诵图片”、单纯临摹的模式转换到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角色,进入对素描的再认识阶段。授课伊始,张亚平还让学生对自己的创作环境进行拍摄并共享,师生彼此间知悉大家的学习状态,从心理上进入状态。

 

                                                                 学生让家人帮忙拍摄的学习环境

线上头脑风暴    线上展览引发关注

课程进入创作阶段后,受线上授课的局限,素描、造型的对象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统一的模特,而只能转向身边可用的素材、对象。对此,张亚平提议以“戴口罩的自画像”为主题进行创作。“在课堂里设一个命题,能在艺术训练里强化艺术思考;学生进行主题绘画,让学生能深刻感受到疫情对他们的影响。”张亚平表示,口罩作为疫情期间保护自身与他人的方式,与疫情隔离居家、线上授课等息息相关,当中蕴含各种思想感情可待挖掘与表达。该提议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回响与认可,在腾讯会议平台进行的绘画前的“头脑风暴”交流会上,学生们踊跃讨论如何通过自画像表达出画者对于当下的思考。在张亚平看来,这可谓收获了线上授课的“意外之喜”,同时,也在创新课程设计、实施课程实验的“意料之中”。

 

                                                                     部分学生作品

 

                                                                           结课分享会截图

在张亚平指导下,学生纷纷完成了“戴口罩的自画像”,张亚平将之分享至朋友圈,并收集整理学生的作品与附言。经过几稿的编辑、排版与审核,最后,“戴口罩的自画像”在美术与设计学院团委学生会公众号推出线上展览,得到大量浏览关注。主题课程教学及线上展览更得到《中国美术报》线上公益艺术展的邀约和展示,部分优秀学生作品通过了遴选,在这场征集戴口罩自画(拍)像的抗疫艺术展览中展出。“一场疫情,不能割裂我们的世界,不能冲击人类的良知,更不能摧毁生命的尊严。”张亚平表示,此次网课辐射出的艺术抗疫力量令他动容。同时,同学们有机会参与到这样一场浩大的展览中,也是非常可贵的机会与经验。

 

                                     (供稿:教务处   编辑:吴谦)

 

 

Baidu
map